111 | 何萬順 | 111何萬順-博士後研究-徐啟斌 |
| Henk Vynckier | 圖片中的大不列顛》系列叢書(1942-1950)文學研究 |
| 蕭季樺 | 台灣網路名人化實踐與觀眾互動 |
| 江丕賢 | L2英語的成年華語者在反身代詞和代詞的解釋性 |
| 何萬順 | (111)「三百」抑或「百三」? 探索人類語言中位數詞詞序的全球分布及其意涵(1/3) |
110 | 何萬順 | 110何萬順-博士後研究-徐啟斌 |
| 何萬順 | 110何萬順-博士後研究-蕭佩宜 |
| Henk Vynckier | 烏托邦小說裡的蒐藏和博物館 |
| 何萬順 | (110)驗證Greenberg普遍原則20A為絕對普遍原則(3/3) |
| 蕭季樺 | 打賞直播 「做自己」言談及即興話語 |
| 江丕賢 | L2英語的漢語母語者在時態與一致性的習得 |
109 | 何萬順 | 109何萬順-博士後研究-蕭佩宜 |
| 何萬順 | 金玉其外:大學英檢畢業門檻的反思 |
| 何萬順 | (109)驗證Greenberg普遍原則20A為絕對普遍原則(2/3) |
| Miguel Rubio Lastra | 台灣大學生西班牙語詞彙掌控力探究及西班牙語教材對詞彙習得影響之分析 |
| Henk Vynckier | 反烏托邦小說裡的古物主義 |
| 劉美惠 | 探究職前華語教師運用「任務型教學法」於線上教授「語用能力」之研究 |
108 | 何萬順 | (108)驗證Greenberg普遍原則20A為絕對普遍原則(1/3) |
| 何萬順 | (108)世界語言中分類詞的單一起源假設(3/3) |
| 劉美惠 | 線上教授言語行為:探究華語師資培育生之專業成長過程以及外籍學生之學習成效 |
| 江丕賢 | L2英語的漢語者在被動句的表現 |
| Henk Vynckier | 生命書寫與蒐集:跨學科研究 |
| 蕭季樺 | (108)台灣直播節目線上互動:(不)禮貌策略與禮物交換(2/2) |
107 | 何萬順 | (107)世界語言中分類詞的單一起源假設(2/3) |
| 蔡奇璋 | 第三十六屆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學研究國際研討會 |
| 陳玫樺 | 提升英語寫作詞彙品質:考量語境的字詞建議 |
| 劉美惠 | 探究於高教環境中運用跨文化同儕評量對提昇學生語用能力之效益 |
| 江丕賢 | 二語為英語的漢語母語者在方位性與方向性介詞的習得 |
| 蕭季樺 | (107)台灣直播節目線上互動:(不)禮貌策略與禮物交換(1/2) |
106 | 何萬順 | (106)世界語言中分類詞的單一起源假設(1/3) |
| 林宜玲 | 由纏足看文化認同:美國傳教士一九三0年代的小說 |
| 劉美惠 | 職前與在職英語老師於「混合式專業成長課程」中共同合作設計以線上影音短片為主之語用能力評量題目之探究 |
| 廖敏旬 | 自我和同儕評估對成人EFL學生的學習自主和口語能力的影響 |
| 江丕賢 | 以英語為二語的漢語成年人在有定與非定冠詞的習得現象 |
| 蕭季樺 | 中文網誌食譜之互動機制 |
105 | 江丕賢 | 二語英語的華人在單一與多項wh-疑問詞習得現象的解釋 |
| 廖敏旬 | 以網際網路跨國合作建立職前外語教師之探究社群 |
| 陳玫樺 | 建構個別化學習環境輔助辨析英語近義情緒字詞 |
| 劉美惠 | 以「混合式專業成長」導入職前英語教師「語用學」教學之成效研究 |